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是由成立于1984年的原貴州航天職工大學和成立于1976年的原貴州航天高級技工學校,于2000年5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合并組建的省內第一批公辦高職高專院校,2014年7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加掛貴州航天技師學院校牌。原隸屬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學院于2021年1月劃轉遵義市人民政府管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學院已成為集高職、中職(中技)全日制學歷教育,技師培養、成人教育、社會培訓在內的繼續教育,以及職業技能等級評價認定、鑒定等為一體的一所高職院校,是貴州省“雙高”學校立項建設單位。
學院占地1480余畝,建筑面積32余萬平方米,分三個校區辦學,即新蒲大學城校區、延安路校區、蝦子校區。現有全日制學生15000余人,其中高職學生13000余人,中技(中職)學生1800余人;在職教職工475人,其中正高級9人,副高級85人。學院擁有省級大師工作室4個、市級大師工作室4個、省級職教名師3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
學院依托航天優勢資源,秉承航天優秀文化,辦學定位以工科為主,突出機械、電子類重點專業,發展計算機、汽車、建筑類優勢專業,形成了門類齊全、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設有機械工程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汽車工程系、建筑工程管理系、經濟管理系、基礎科學系等11個教學和研究機構。常年招生25個專業,其中模具設計與制造、應用電子技術為國家級重點專業,電氣自動化為貴州省高職高專教育示范專業,軟件技術、汽車維修與檢測技術和建筑工程技術等專業獲批省級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工程骨干專業,通信技術、軟件技術專業獲批省級“興黔富民”行動計劃特色骨干專業。
學院是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建有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新蒲新區公共實訓基地,涵蓋先進裝備制造、新一代電子信息、大數據技術、交通等領域;建設有貴州航天高級技工培訓中心、貴州航天安全技術培訓中心、國務院扶貧辦“雨露計劃”示范基地、貴州省機電技術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貴州省機電一體化開放實訓基地、貴州省制造業信息化培訓基地;建筑工程虛實結合一體化教學實訓基地等。
學院堅持走內涵發展之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實踐能力培養,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立足讓每一名學生都擁有一技之長。2022年,學院學生參加第十七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榮獲金獎,成為貴州省參賽17年來的第一個金獎,其中1名學生獲授全國青年崗位能手,2名學生獲授貴州省青年崗位能手稱號。學院與航天科工集團第十研究院、貴航集團,以及長三角、珠三角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為學生實訓實習和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高職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長期保持在95%以上,中職畢業去向落實率超過96%,累計培養高職、中職、中技等50000余名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我國國防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學院先后榮獲全國成人高等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無償獻血促進獎、貴州省國防系統“五好”基層黨組織、貴州省“五四紅旗團委”單位、全省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秀單位、全省教育系統優秀基層黨組織、貴州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最佳組織獎、2022年遵義市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先進單位,獲評2022年度貴州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2021年和2022年連續獲評貴州省“黔征之星”先進單位。2023年1月,獲批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2023年12月,獲批第二批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校建設單位。
2025屆畢業生情況
學院 |
專業 |
總人數 |
機械工程系 |
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 |
369 |
智能制造裝備技術 |
207 |
機電一體化技術 |
369 |
計算機科學系 |
計算機網絡技術 |
204 |
軟件技術 |
167 |
大數據技術 |
172 |
廣告藝術設計 |
101 |
電子工程系 |
電氣自動化技術 |
254 |
物聯網應用技術 |
247 |
應用電子技術 |
202 |
現代通信技術 |
233 |
經濟管理系 |
大數據與會計 |
261 |
電子商務 |
274 |
旅游管理 |
263 |
基礎科學系 |
高速鐵路客運服務 |
163 |
空中乘務 |
85 |
商務英語 |
118 |
汽車工程系 |
新能源汽車技術 |
146 |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 |
55 |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
172 |
城市軌道車輛應用技術 |
109 |
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 |
1 |
建筑工程管理系 |
建筑裝飾工程技術 |
133 |
建筑工程技術 |
209 |
土木工程檢測技術 |
109 |
工程造價 |
154 |
社會生教學部 |
建筑工程技術 |
33 |
機械制造及自動化 |
49 |
應用電子技術 |
127 |
合 ???計 |
4986 |
|